您的IP是18.117.216.19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10卷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 字数(千字): 679
I S B N
978-7-5227-0607-8
点 击 量
49
其他卷次
2021 2020 2009 2008 1986
关键词

文学

比较文学

学报

涅槃

文学における

凤凰涅槃

文化

诗歌

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

分类
  • 目录浏览

  • 综述\概况

  • 热门文献

  • 大 事 记

  • 图 书

  • 最佳论文

2010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61条信息

  • 1月

    01.08

    1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与深圳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理论的旅行与视界的会通”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议围绕外国文学理论跨文化旅行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比较诗学学科的中国情境、突破与发展,文论研究视界互动会通的可能性、空间与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 此外,在这次会议上,“文学理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分会”宣告成立。

    [查看详细]

    01.14

    1月14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学术研讨会暨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讲堂举行。会议邀请了近百位国内外文坛和学术界知名作家、学者、批评家和翻译家切磋畅谈,就“中国文学的本土经验与海外传播”这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通过启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的契机,借鉴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视野,追踪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动态,拓展中国文学在海外的研究空间,探讨未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策略,促进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正式启动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共同申请,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知名杂志《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负责实施。这一项目2009年7月获得国家汉办批准立项,日前项目经费已经到位。项目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三年内出版10卷本“今日中国文学”英译丛书。丛书作品从当代中国优秀文学中选出,邀请世界优秀的翻译家担任翻译工作,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承担出版和发行任务。第二,在美国创办Chinese Literature Today(《今日中国文学》)英文学术杂志。这份杂志以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增强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为宗旨。它奉行“学术论文,随笔写作”的风格,刊发当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当代中国优秀作家,提炼和阐发中国文学中具有世界意义和感召力的话题,报道中国文学资讯,也关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第三,在北京举办“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 据了解,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由中外合作,在海外出版英文版中国当代文学丛书、创办英语杂志以向普通海外读者推广中国文学文化尚属首次,这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学术交流史上的创举。

    [查看详细]

    01.16

    1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当代外语研究》杂志2010年正式出版发行。《当代外语研究》杂志定位为纯学术刊物,主要刊载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等各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旨在传承学术、促进交流、启发教学,突出外语教学领域的改革和科研创新,展示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推动中国外语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为相关领域交流及国际学术交流服务。

    [查看详细]

    01.28

    1月28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在京理事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举行。此次理事会有两个主要议题:一是贯彻民政部和社科院科研局相关文件精神,组织在京理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二是商议年中学会学术研讨会召开的地点和中心议题。

    [查看详细]

    01.30

    1月30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世界文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契诃夫与我们”——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童道明先生创作的戏剧《我是海鸥》首演式在北京蓬蒿剧场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以及莫斯科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石南征研究员主持。 在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吴元迈先生首先作了题为《契诃夫与现实主义诗学》的演讲,分析了现实主义在契诃夫笔下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与海鸥》的剧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俄罗斯文学研究室童道明研究员就“契诃夫与《海鸥》”这一主题进行了阐发,认为契诃夫的《海鸥》表现了精神追求者的痛苦和彷徨,必然在人们心中引发了共鸣。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立业教授通过对契诃夫早期小说名篇《一个小官员之死》的文本细读,赞颂了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卓绝才华。《外国文学动态》主编苏玲女士演讲的题目是《从自杀到他杀》,把契诃夫的经典剧作《海鸥》和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阿库宁的同名剧作进行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俄罗斯文学研究室徐乐博士介绍了21世纪俄罗斯契诃夫学的现状和热点问题。最后,来自莫斯科师范大学语文系的教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的老朋友阿格诺索夫教授做了热情洋溢的即兴发言,阐明了契诃夫艺术和整个俄罗斯文学中完善生活、完善世界的诗学主旨。 会后,蓬蒿剧场演出了童道明先生的话剧《我是海鸥》。这部剧延续了契诃夫的经典名剧《海鸥》中对爱情和艺术的思考,为中国文坛和学界对契诃夫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献上了一份厚礼。在座的许多知名教授和文学专家,如张建华教授、吴泽霖教授、张冰教授、程正民教授、吴晓都研究员等在观后感中积极评价了这部新剧作。

    [查看详细]
  • 2月

    02.03

    2月3日23时26分,中国资深翻译家,诗人、德语文学翻译界前辈,上海翻译家协会名誉理事钱春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病逝,享年88岁。

    [查看详细]

    02.03

    2月3日至4日,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外国文学史》大纲编写专家组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会议确定了教材采用“东西方文学合一”体例进行编写。

    [查看详细]

    02.22

    2月22日,“大江健三郎新作《水死》中日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的学者,野莽、梅洁等作家,日本东京大学小森阳一教授、日本女子美术大学岛村辉教授以及多家出版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代表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小森教授首先介绍了《水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这部小说可以视为对大江以往作品的总结和重估。岛村辉教授则认为,《水死》是大江所有作品的“小宇宙”。他重点讨论了小说中出现的“红皮箱”的意义以及它与日本著名诗人宫泽贤治的关系,提出构成近代思想核心的夏目漱石的《心》与宫泽贤治的“红皮箱”,都是这部小说的阅读关键,并坦言,将文字意识形态化可谓日本战后的一项重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许金龙编审则认为,大江先生在《水死》中表达出了深深的忧虑。许金龙提出,日本当下“向右转”的根本问题在于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右翼势力的精神支柱。而《水死》这样的作品正是为了摆脱困境所作的努力,提倡一种追求民主主义的新时代精神。

    [查看详细]
  • 3月

    03.07

    3月7日至11日,“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 加拿大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陈浩泉,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士清,以及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近60位华文传媒界与文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海外华文文学形成、格局和趋势以及如何推进和加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和研究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研讨。

    [查看详细]

    03.19

    3月19日至21日,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立教大学日本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东亚视阈中的《今昔物语集》和预言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召开。中心主任徐一平教授和立教大学小峰和明教授致辞,由来自日本、越南、韩国和中国的著名说话文学研究者小峰和明、NguyenThioanh、李市俊和李铭敬分别作了基调讲演。这次研讨会的首倡者小峰和明教授在基调讲演中指出,日本的研究者应该站在东亚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日本文学,除此之外他还提出重新审视作为翻译文学的《今昔物语集》以及《今昔物语集》在东亚的翻译,并提出预言文学的概念,成为这次研讨会的一个主要基调。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学者在会上作了发表,主要探讨了东亚的佛教文学传播及其文化意义。最后,张龙妹教授《关于〈圣母行实〉的天启》的发表,探讨了汉译天主教文学在东亚的传播,并与佛教说话文学中的同类预言说话作比较,为以后的说话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方向。

    [查看详细]
  • 4月

    04.03

    4月3日,第八届沪上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30余名博士生,以及十多位教授、博导齐聚一堂,可谓沪上高校比较文学专业师生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此次论坛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模式,更加突出博士生的主体性。

    [查看详细]

    04.21

    4月21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中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俄语楼隆重揭牌。俄语中心主要以图书馆和多媒体中心的形式运作。藏书类型主要有文化艺术、科学教育、语言、历史、社会和现代俄罗斯等;多媒体应用主要包括俄文网络资源、教学录像、电影等丰富的多媒体材料。

    [查看详细]

    04.23

    4月23日至25日,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承办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扬州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共同主办。来自美国威斯康星马奎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外130余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50余篇。与会代表在广泛交流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就当下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诸多前沿问题、文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其危机、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策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探讨。

    [查看详细]
  • 5月

    05.04

    5月4日,北京大学俄语系举办了“庆祝龚人放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暨‘五四’科学讨论会”。会议隆重庆祝了龚人放先生九十五华诞,左少兴、赵欣、顾稚英、杜凤珍、乔振绪、何端孙六位教师八十华诞。

    [查看详细]

    05.15

    5月15日至17日,由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近百人,提交论文70余篇。与会学者分别就百年中国文学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现代性、中国形象演变与文学传达、西方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中中国形象等进行了专题探讨。与会代表立足开放、开阔的现代文化视野和立场,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解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国形象塑造的文学维度、策略和方式,并在研讨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就如何从中国文化视域认识现代作家对西学的接纳、融会、误读甚或拒绝,中西文化、文学不同的认识、把握和表达方式,不同的价值立场,取向和标准等广泛地交流了意见。

    [查看详细]

    05.22

    5月22日至23日,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主办、南开大学承办的“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地区138所高校的与会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及在校硕、博士研究生约400人参加了大会。此次年会是美国文学研究会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年会,主题是“美国文学与美国文学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会议收到论文超过340篇,下设分议题共十个,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对中国视角下的美国文学研究、教学和翻译,美国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和价值取向,美国经典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查看详细]
  • 6月

    06.04

    6月4日至5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首都及天津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十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心依托二外俄语系,是陀氏研究者进行跨文化、多学科交流的平台。“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仪式结束后举行,与会学者分别从陀氏的世界影响、宗教哲学思想、文学文本研究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查看详细]

    06.04

    6月4日至7日,“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此次会议是继耶鲁大学(1996年)与剑桥大学(2004年)先后举办同名国际研讨会之后,在中国内地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大会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现代主义研究中心、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文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参会专家130余名,分别来自12个国家,包括6个东方国家和6个西方国家。

    [查看详细]

    06.05

    6月5日至6日,“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论坛主题为“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外语与外语政策”。

    [查看详细]

    06.11

    6月11日至13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跨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现状以及跨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方向。

    [查看详细]

    06.25

    6月25日,“文化和友谊的使者、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召开。

    [查看详细]

    06.26

    6月26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与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共同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举办了《中国现代诗选60首》《中国当代诗歌》发行活动暨中俄诗歌朗诵会。两本诗选的出版,一方面是为庆祝中俄两国建交60周年,另一方面是在“语言年”的框架内,为中俄两国人民打开了解对方诗歌文化的窗口。

    [查看详细]

    06.27

    6月2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来自外交部、商务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同济、华师大、沪上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有关部门院系负责人、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出席了上外中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查看详细]
  • 7月

    07.03

    7月3日至5日,由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教育部外指委俄语分会、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以及黑龙江省俄语学会共同举办的2010年哈尔滨论坛如期举行。该论坛配合2010年俄罗斯“汉语年”活动展开,旨在促进中国俄语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此次论坛为期三天,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百余名俄语学术界人士加入“外语教学论坛”、“俄罗斯文学论坛”和“语义学论坛”等分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中,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思想对话,代表们互相学习,彼此促进,为中国俄语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俄语教学的不断进步贡献力量。

    [查看详细]

    07.16

    7月16日,由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发起的“纪念加缪逝世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法国文学研究会吴岳添会长、罗国祥副会长,著名翻译家罗新璋、施康强、徐和瑾和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纷纷就宗教信仰与人间信仰、卢梭提出的“公意”是否应该译成“全体意志”、加缪是否是存在主义者,以及从地域上或是从文化上来看加缪算是法国人还是阿尔及利亚人等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呈现出浓厚的学术气氛。

    [查看详细]

    07.17

    7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承办的“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经典暨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三十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和出版社的六十余名代表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文学经典”以及“列夫·托尔斯泰”这两个关键词,提交了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查看详细]

    07.18

    7月18日,俄苏文学翻译家、《安娜·卡列尼娜》的译者谢素台逝世,享年85岁。

    [查看详细]

    07.23

    7月23日至27日,“当代外国文学的历史书写与叙事格调”学术研讨会(2010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科研机构、高校、出版社和报刊编辑部的260余位外国文学专家、学者、翻译家、作家、编辑欢聚一堂,就“当代外国文学的历史书写与叙事格调”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这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56篇。这些论文论及了英、美、加、澳、苏、法、德、日等国以及拉美和南非的当代文学,展示了中国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查看详细]
  • 8月

    08.18

    8月18日,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项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承办的“纪念非洲独立50周年非洲发展与中非合作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11个非洲国家的学者、部分非洲驻华使节以及中方学者代表等共60余人出席。研讨会为期两天,主要议题为非洲发展的理论反思、非洲经济发展问题、非洲政治发展问题、中国与非洲的发展、中非发展合作前景。研讨会由“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项目”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承办。

    [查看详细]

    08.18

    8月18日至21日,主题为“都市·传说·历史:学术互动中的日本文学研究”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如期举行。130余名中外学者齐聚一堂,就各自相关的研究课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查看详细]

    08.22

    8月22日至23日,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市梦泽山庄隆重开幕。研讨会由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和武汉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围绕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会议收到学术论文140多篇。

    [查看详细]

    08.25

    8月25日,乌克兰当代著名诗人斯吉尔达的诗集《中国的呼吸》中文译本发布会在乌克兰驻华大使馆隆重举行。

    [查看详细]

    08.28

    8月28日,由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同窗会、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外语系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后援,“中国三十年日本文学研究的成就与方法国际研讨会——庆贺严绍璗先生七十华诞”在北京大学英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等单位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大手前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学院大学的七位教授专程来参加这次学术研讨,日本广岛大学校长也特派了代表到会。会议主要由川本皓嗣教授的《詩をどう読むか―斎藤茂吉「死に近き母」をめぐって》、严安生教授的《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文本重读和“门外文谈”》、藤原克己教授的《「虚幻の美」をめぐる中日比較文学的考察》以及严绍璗教授的《我是如何进入日本文化研究领域的——我的四十年的学术体验》四个主题演讲构成。此外,王晓平教授、丘鸣教授、王宝平教授、王志松教授以及河野贵美子女士也分别就日本文学研究等问题做了主题发言。 另外,为了配合会议的召开,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严绍璗学术研究·严绍璗先生七十华诞纪念集》一书,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主要探讨严绍璗先生的学术成就与相关领域的成果。

    [查看详细]
  • 9月

    09.02

    9月2日至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第二届中日青年作家交流会——“中日青年作家会议2010”。中国的年轻作家以及著名评论家和学者大约90人以及来自日本代表团的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共计15人,一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首日主要围绕着“全球化中的文学”和“越境与文学”两个议题展开。中日两国青年作家分别就自己的创作心得、对全球化文学的理解以及越境文学的概念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次日则围绕着“越境写作与评论”“通过翻译阅读中国,通过翻译传达日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这两个议题展开学术性探讨。

    [查看详细]

    09.08

    9月8日,泰戈尔作品译者、翻译家吴岩(原名孙家晋)因病去世,享年92岁。

    [查看详细]

    09.17

    9月1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迎来了设立50周年的庆典。庆典期间,东方语学院还组织举办了《东方大讲堂》的第三十四讲至第三十六讲等系列讲座。

    [查看详细]

    09.17

    9月17日至19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以“中美文学/文化传统:经典阐释与当代认同”为主题,立足于当下意识形态的高度,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中美文化交往史上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展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积极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查看详细]

    09.21

    9月21日,“复旦大学法语国家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法语——通往成功的语言”国际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吴文正厅举行。多位国际知名的法语界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来自法国、加拿大、越南、柬埔寨、瑞士、比利时、布隆迪、贝宁等各国高校,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贸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院校的400余位师生参加了大会。此次论坛主要由“法语,一门学习和研究的语言”、“法语,走向职场成功的语言”和“法语,一门文化交流的语言”三个专题研讨会构成。

    [查看详细]
  • 10月

    10.08

    10月8日至10日,“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理论室、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余位从事外国文论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老中青学者与会。学者们围绕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大家读本”建设和“当代国外学文本/作品理论读本”建设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首批独立学院——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举行十周年庆典大会。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日至18日,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世界儿童文学视野下的亚洲儿童文学。与会专家呼吁,让中国儿童文学尽快走出纯市场化的怪圈。在会前出版了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主编的《在地球的这一边——第十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论文集》,并将此书赠送给与会者。此外,外研社少儿分社还向大会赠送了包括《太阳落在身边》《云上的绿叶》在内的数百册儿童文学图书。据了解,亚洲儿童文学大会以促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亚洲儿童文教和出版事业为宗旨,每2—3年在亚洲不同的地方举行。

    [查看详细]

    10.20

    10月20日至21日,江苏省2010年比较文学年会暨“汉学主义”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20日全天及21日上午为“汉学主义:理论探索”研讨会,由省内外专家做相关专题报告,22日下午为年会,由省内中青年学者作主题发言。

    [查看详细]

    10.22

    10月22日至24日,“跨文化戏剧:东方与西方”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该研讨会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北欧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来自美国、德国、挪威以及国内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大学就跨文化戏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主要议题包括:跨文化戏剧的理论问题,西方戏剧在中国和亚洲的改编和演出,西方的跨文化戏剧演出,比较戏剧,戏剧翻译,表演与表演性,等等。与此同时,由南京大学中国—北欧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挪威易卜生国际、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和英语系共同举办的中国大学生易卜生戏剧节在南京大学仙林和鼓楼校区先后上演。来自国内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南京等城市的7所高校的大学生戏剧团体连续三个晚上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查看详细]

    10.23

    10月23日至24日,由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主办、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南京市金鹏饭店召开,来自全国28个高校编辑部的6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就“十二五”期间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的发展战略、新时期高校外语学刊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查看详细]

    10.29

    10月29日,中国德语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德语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为期三天,议题着重突出德语文学研究的文学史意识,并强调其与文化历史语境的互动性一面,探讨文学文本与社会历史进程的相互关系,即文学可以涵盖作为另一种历史材料的文本意义,也可以阐释其作为思想史文本或现代性反思的另类功能。

    [查看详细]

    10.29

    10月29日至30日,“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国际研讨会暨首届博雅文学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国内外近百名学者与作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不同专题的发言。

    [查看详细]

    10.29

    10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英语诗歌研究会(筹)主办,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英语诗歌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英语诗歌(研究)的历史维度”。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地区6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在校硕、博士研究生近200人参加了大会。会议收到论文120余篇,下设子议题共十二个。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者围绕主题,对历史视角下的英语诗歌研究、翻译、教学,英语诗歌创作的核心主题和价值取向,诗学与哲学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期间,研讨会还于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国际报告厅举办了诗歌朗诵会,百余名师生共赴雅集,朗诵赏析中外佳篇,品味诗歌之美。

    [查看详细]
  • 11月

    11.03

    11月3日,首届东北亚语言文学与翻译国际学术论坛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该论坛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中外文化交流委员会联合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大学、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辽宁省翻译学会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共同举办,旨在促进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成果的交流及繁荣。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地域民族文化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主席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中外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资深翻译家范岳出任;论坛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海涛以“语言·翻译·文学批评”为题,全面分析了当前文学批评的趋向。会议还通过了《东北亚语言文学与翻译国际学术论坛章程》。

    [查看详细]

    11.06

    11月6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在宁波举行。23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开幕式。与会者围绕“梳理·整合·创新”的主题,就“英汉对比与语言哲学”、“英汉翻译与语篇对比”以及“中西文化与典籍翻译”三大研究领域的具体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旨在对学科发展情势、现有各种理论进行有效梳理和整合,并从历史总结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新途径。

    [查看详细]

    11.06

    11月6日至8日,由澳门翻译员联合会与澳门大学共同主办、澳门大学承办的国际翻译家联盟第六届亚洲翻译家论坛在澳门大学举行。其主题为:“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历史、现状与展望”,下设8个分会场专题:(1)翻译和跨文化研究;(2)澳门暨亚洲的翻译历史和跨文化交流;(3)旅游翻译和媒体翻译;(4)外交翻译/口译;(5)国际贸易和法律翻译/口译;(6)文学翻译;(7)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8)翻译技术和出版。

    [查看详细]

    11.09

    11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东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陈中梅研究员发起的“秘索思(Mythos)与逻各斯(Logos)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陈中梅首先做了主题发言,并对解析西方文化基质的“W=M+L(=λ+s)”模式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包括核心词汇的词源学解析、西方学人的各种“二元”观、西方学思的理论缺陷、“W=M+L(=λ+s)”模式的理论意义以及实用性评估。李永平、史忠义、叶隽、李川等许多参会人员均就“秘索思和逻各斯”的相关问题与陈中梅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涉及的话题有:秘索思和逻各斯的二元关系问题;M-L对整个人类思维模式的深层次解答;秘索思体现的生命、诗意的一面;词源所体现的文化;黑格尔寻找的终极体系受到当代质疑的缘由;命运的“元概念”意义的丢失;基督教关注人与神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基督教是否在丢弃“命运”;用“概念”来思维;秘索思在荷马等古代诗人的作品中经常指真实可信的叙述,而逻各斯则经常与不真和虚假结缘的原因等。

    [查看详细]

    11.14

    11月14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发展三十年——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创建二十五周年纪念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7号楼305会议厅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严绍璗先生主持。出席会议的嘉宾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以及国内外比较文学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

    [查看详细]

    11.19

    11月19日至21日,由《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来自9个国家的15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此次大会论文主要集中在“库切身份及其创作关系研究”“库切作品的翻译研究”“库切及其他后殖民作家的文本分析”“库切批评思想及后殖民理论研究”四个方面。

    [查看详细]

    11.20

    11月20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译协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曹靖华文学翻译奖·第二届全球俄汉翻译大赛”举行颁奖典礼。大赛起于2010年1月1日,止于2010年7月30日,引起了海内外俄语工作者、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大赛共收到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人士和高校俄语师生的参赛译文256份,其中国外组1份,中学生组1份,社会群体组17份,大学生组237份;从参赛人员的职业来看,有教师、学生、公务员、科研人员、商人、军人、自由职业者等;还有部分单位积极组织,以团体身份参赛。

    [查看详细]

    11.27

    11月27日上午,“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首发式暨全国阿拉伯文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办,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和译林出版社协办。《阿拉伯文学通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共1000多页,100多万字,所涉及的内容从阿拉伯古代最早的诗歌一直延续到当代,从诗歌到小说、从散文到戏剧,涉及现当代18个阿拉伯国家的作家和作品。不仅西方学界尚无同类的研究成果,即使在阿拉伯文学评论界也还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皇皇巨著,凝聚了仲跻昆教授几十年来的辛勤汗水,为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辈学人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首发式后,与会代表就“仲跻昆的学术成就”、“建国六十年来阿拉伯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和“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查看详细]
  • 12月

    12.10

    1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和译林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小说中的小说》《散文中的散文》《诗歌中的诗歌》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研讨会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首发文丛介绍。这次首发的文丛共分《小说中的小说》(欧洲卷)、《小说中的小说》(亚非美洲卷)、《散文中的散文》、《诗歌中的诗歌》四册,实际上是对《世界文学》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出版的散文精选和诗歌精选所做的一种增补。其中,散文卷收录的75篇囊括了近年来在国内文学爱好者中备受热捧的翁贝托·埃科和约翰·厄普代克等作家难得一见的散文名篇;诗歌卷集结了莎士比亚、波德莱尔、里尔克、米沃什等大师历经时间打磨依旧熠熠生辉的经典作品;而短篇小说卷收录的89篇作品则是从三千多篇中精挑细选出的优质佳作,值得一提的是,由王蒙翻译的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小说《自我矫治》也被收录其中,这是身为作家的王蒙迄今唯一翻译过的外国小说。第二部分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问题的探讨。童道明、郭宏安、罗新璋、叶廷芳、吴岳添等外文所老一代学者、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止庵、黄集伟等纷纷从各自的翻译或阅读经验出发,对文学翻译的“直译”和“意译”、“信达雅”等问题,发表自己的高见;作家阎连科,诗人蓝蓝、树才、周庆荣、莫非等则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畅谈了自己对于文学翻译感悟和体会;外文所副所长吴晓都研究员也对出版界和翻译界对文学的坚守表达了一份真诚的敬意;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希伯来文学专家钟志清博士,更是以阿摩司·奥兹主要译者的身份,将自己在从事文学翻译过程中锤炼字句的苦乐,对文字的赤诚,以及对原著作家的敬畏与愧疚,一一娓娓道来。

    [查看详细]

    12.11

    12月11日晚,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研究者叶渭渠,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81岁。

    [查看详细]

    12.17

    12月17日至19日,第15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在南方医科大学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传记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旨在拓展中外传记文学研究的理论疆域、丰富传记文学的阐释视角,提升国内传记文学创作水平。来自全国各地近70名传记研究专家出席了本次大会。

    [查看详细]

    12.19

    12月19日,天津市外国文学学会和比较文学学会2010年年会在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隆重召开,年会主题为“跨文化视域中的经典研究”。来自各高校的9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其中,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索金梅教授、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徐颖果教授和舒伟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甘丽娟副教授分别以“庞德《诗章》中的仁爱”“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中的老庄思想”“论童话文学的本体论特征”“东方文学学科史的建构与研究——以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译介和研究为个案”为题作了精彩发言,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查看详细]

    12.22

    12月22日23时50分,资深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著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员刘炳善在开封逝世,享年83岁。

    [查看详细]

    12.25

    12月25日至26日,由《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当代英语小说与大众文化”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下沙校区科技馆召开。30多所高校和出版机构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研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李公昭教授、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苏州大学朱新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许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从小说《拉维尔斯坦》看贝娄犹太性的转变”、“争取双赢的战争:种族歧视下的非裔美国军人”、“当代英语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族裔文化语境”、“鲁迅文学翻译奖空缺引发的思考”和“通俗文化视野中的美国西部小说研究”的主题报告。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分组就“当代英语小说的类型化”、“当代英语小说的地域化”、“当代英语小说的市场化”、“当代英语小说的多元化”、“通俗小说的文学价值”、“通俗小说何以流行及其启示”和“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关系”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