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7.76.13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中国哲学年鉴1986卷

 

出版单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86-11 字数(千字): 445
I S S N
2197·1009
点 击 量
186640
其他卷次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5 1984 1983 1982
关键词

哲学

学报

哲学研究

社会科学

哲学思想

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刊

美学

毛泽东

认识论

分类
  • 目录浏览

  • 热门文献

  • 会议活动

  • 大 事 记

  • 图表荟萃

  • 图 书

  • 人 物

  • 机 构

  • 最佳论文

1985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40条信息

  • 1月

    01.15

    ▲1985年1月15日~4月15日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远东研究系朱立安·帕斯教授(Julian.F.Pas)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之邀来华作学术访问。帕斯教授此次来华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有关我国著名宗教史学家陈恒先生的生平和工作的资料;访问与道教、佛教历史有重大联系的遗址;与有关学者进行交流。在京期间,帕斯教授与宗教所道教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多次座谈;拜会了历史陈志超,哲学所王明,北京大学汤一介,民族学院苏晋仁,北京师范大学白寿彝等学者,并参观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白云观、雍和宫。帕斯教授还先后访问了西安、成都、重庆、武汉、上海等地,与那里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并参观了各地的道教名山和遗址。

    [查看详细]
  • 2月

    02.11

    ▲2月11日 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邀请来华访问的著名美籍华裔学者、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王浩,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荣誉称号。仪式结束后,王浩教授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在京期间,王浩教授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同有关学者进行座谈。

    [查看详细]

    02.25

    ▲2月25日~3月30日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蜂屋邦夫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邀请,来华考察中国六朝思想史,并进行学术交流。蜂屋邦夫副教授在京期间,作了“日本近五年来(1980~1984)关于中国学的研究动向——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思想和宗教为中心”的学术报告。

    [查看详细]

    02.28

    ▲2月底~6月底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应哲学系的邀请,为哲学系82级本科生开设了“儒家哲学”专题选修课。内容以研究儒家哲学思想为中心,系统地讲授了从先秦孔、孟、荀到清代王夫之、戴震等历代与儒学关系密切的哲学家的思想。还讲了朝鲜理学大师李退溪的思想。 在此期间,杜维明教授还开设了哲学系“研究生及进修教师研讨会”,每月两次,以讨论的方式讲授和研究儒家哲学。内容有:“研究儒学的方法问题”,“先秦儒学的特质:内圣外王”,“政治化的儒学:从圣王到王圣”,“朱熹哲学:中和、仁说及心、理、性三分”,“王阳明哲学:致良知教”,“宋明理学的中心课题”,“儒家理论及东亚企业精神”,“儒学的现代转化”等。

    [查看详细]
  • 3月

    03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4月

    04.13

    ▲4月13日 应中央编译局邀请来我国进行学术访问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城塚登,到中央党校,同中央党校副校长韩树英教授及师生共的余人,就“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进行了学术座谈,城塚登教授介绍了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特别是介绍了对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情况。

    [查看详细]

    04.22

    ▲4月22~2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邢贲思研究员,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赴法国巴黎参加由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以“在综合发展规划中纳入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法”为主题的专家会议。

    [查看详细]

    04.29

    ▲4月29日~6月11日 美国密执安大学哲学系科学、计算机哲学教授亚瑟·伯克斯(Arthwr.W.Burks),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互换高级学者协议,来华进行为期六周的讲学访问。伯克斯教授在京期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了系列学术讲座,内容涉及知识论、逻辑学、科学方法论、计算机理论等问题,并在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和北京计算机学院进行了多次学术活动。伯克斯教授还访问了西安、杭州、上海等地。

    [查看详细]
  • 5月

    05.01

    ▲5月1~26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主任德巴瑞教授(W.T.Debary),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任继愈教授的邀请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在京期间,德巴瑞教授作了“宋明理学在朝鲜的兴起”,“亚洲在一般教育中的地位”等学术报告,并拜会了北京大学冯友兰、张芝联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石峻教授,哲学研究所邢贲思、容肇祖研究员,同他们就宋明理学研究交换了意见。德巴瑞教授夫妇还先后赴大同、成都、长沙、南昌、庐山、上海等地参观访问。在庐山,德巴瑞教授专门探访了白鹿洞书院遗址。在同各地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探讨中,德巴瑞教授中肯地指出中国学者在研究工作中往往用西方的概念来套中国的实际这一致命的弱点。

    [查看详细]

    05.27

    ▲5月27日~6月1日 应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的邀请,美国波士顿大学物理学与哲学教授、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丛书主编罗伯特·科恩(Robert S.Cohen)教授在京讲学。科恩教授做了六场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科学哲学近30年的发展”;“当代科学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与宗教及伦理道德”;“近代的三个哲学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科恩教授还到武汉进行了顺访,《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聘请他为客座研究员。

    [查看详细]
  • 6月

    06.03

    ▲6月3~12日 日本名古屋经济大学教授铃木正,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邀请,到中国进行学术访问。铃木正是日本著名学者,专门研究明治以来(近、现代)哲学和思想史。在北京期间,他向哲学研究所和在京各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介绍了日本战后唯物论哲学的发展,并同中国学者进行了交流。铃木正教授还顺访了青岛、济南,并在山东大学做了学术报告。

    [查看详细]

    06.20

    ▲6月20~23日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主任海伦·魏德里娜(Helene Vědrine)教授,应武汉大学哲学系的邀请来华访问。她访问了武汉、北京、上海。在北京访问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并作了题为“战后法国哲学面面观”与“萨特及其《辩证理性批判》”的学术报告。

    [查看详细]

    06.26

    ▲6月26日 印度驻华大使梅农先生代表印度政府,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赠送了一批关于印度古代哲学的图书资料,共80余种,100多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哲学研究所所长邢贲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负责人和获得印度国际大学最高荣誉学位的巫白慧出席了赠书仪式。

    [查看详细]

    06.27

    ▲6月27日~7月11日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文学部肯南讲座教授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邀请,前来中国进行学术访问。在京期间,罗蒂教授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邢贲思、贺麟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员洪谦、熊伟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以“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和“弗洛依德和道德反省”为题,作了学术讲演,同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罗蒂教授还到杭州和上海顺访。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的师生们进行了学术交流。

    [查看详细]
  • 7月

    07.01

    ▲1985年下半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哲学教授沙尔伯格(Irving Thalberg),应邀在复旦大学哲学系讲课一学期,开设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因果关系理论”,“心-身关系理论”三门专题研究课。沙尔伯格教授在讲课中就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利比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等理论进行的分析、批判,体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得到了听众们的好评。

    [查看详细]

    07.13

    ▲7月13日~8月10日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武汉大学萧 369 384 父教授、陕西师大陈俊民副教授由教育部组为“中国哲学专家小组”,应“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的邀请,赴美参加该会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哲学国际讨论会”。会议主题为“自然、人性与文化”;与会的有美国、加拿大、海峡两岸中国学者和外籍华人学者60余人,会上共提交论文50余篇。汤一介教授所报告的论文《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探讨》,萧 369 384 父教授所报告的论文《17世纪中国学人对西方文化传入的态度》,陈俊民副教授所报告的论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都受到广泛的重视。会议结朿后,萧 369 384 父、陈俊民又应邀到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华盛顿全美天主教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访问,会见了余英时、吴文津等知名学者,参观了一些研究机构和善本书室,拜访了一些退休华侨老教授,就中美文化异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孔子评价、《周易》研究、美国文化的主体精神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查看详细]
  • 8月

    08.01

    ▲8月1日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哲学系韦尔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拜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于光远研究员。于光远根据客人提出的问题,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他认为马列主义的发展应有创建学说、形成运动、建立制度和开展建设四个阶段;因此,马列主义应有两部分:关于革命的科学和关于建设的科学。(2)他着重区别了制度和体制的不同,指出社会主义体制存在大量问题,亟需改革。(3)还介绍了中国当前经济改革的一些问题。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见。

    [查看详细]

    08.08

    ▲8月8~1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秀山,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康德会议,会议由德国康德学会和宾州州立大学哲学系共同主持。与会者有100多人。会议就康德研究的各方面提交了90多篇论文。叶秀山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康德前后》的论文,论证了康德对以往哲学的吸收和对以后哲学发展的影响。

    [查看详细]

    08.13

    ▲8月13日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竹内良知,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座谈,同中国学者交流了中日双方对当代日本哲学的研究情况。会后,竹内良知赴沈阳,参加8月15~18日在沈阳举行的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召开的“战后日本40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查看详细]

    08.18

    ▲8月18~23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望之、金宜久,应邀出席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召开的第15届国际宗教史大会。本届大会的中心议题为“宗教与本性”,探讨“宗教在形成与维持人的个性或集团的(民族的、种族的、地区的、部落的、家庭的)特征方面具有的作用与影响”。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共有420余人。不少代表对中国派出宗教研究学者赴会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国设有宗教研究机构并在大学中讲授宗教课程表示赞赏。

    [查看详细]

    08.26

    ▲8月26~29日 中国学者一行19人,应邀参加了在日本筑波大学举行的第八届国际新儒学退溪学派讨论会。会议有世界各国东方学家200多人参加,会议围绕朝鲜李朝新理学的代表人物李退溪的哲学、伦理、教育、社会政治思想等问题和退溪学派与东方各国理学思潮,特别是与中国的宋明理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上发表了48篇论文。中国学者提交了16篇论文,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各国哲学家们的注目。会后,中国学者们对日本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机构进行了顺访。 中国学者代表团以辛冠洁为团长。

    [查看详细]

    08.29

    ▲8月29~3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查汝强,应日本未来学会理事长香山健一的邀请,赴日参加日本未来学会举办的东京国际讨论会。讨论会的中心议题为:“居住方式的革命——国际城市的结构”。与会者有300余人,查汝强作了长篇大会演讲。

    [查看详细]

    08.31

    ▲8月31日~9月16日 联邦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德国哲学会主席克劳克森(Kluxew),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就德国现代哲学概况、中世纪哲学等题目举行了学术报告。

    [查看详细]
  • 9月

    09.01

    ▲9月初 根据有关协定,苏联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布罗夫来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学术研究,预定到1986年6月底结束。布罗夫研究员来京后,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多次学术座谈,并于12月14日向哲学系师生作报告,讲述了苏联研究中国哲学的情况。

    [查看详细]

    09.05

    ▲9月5~11日 应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甘肃省哲学学会等单位的邀请,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高级讲师、国际《Ratio》杂志副主编奥哈根博士(T.D.O′Hagan),到兰州大学做了题为《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人与机器》、《哲学和语言》的讲演。他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界近年来如何从分析哲学、科学哲学转向社会科学哲学(如经济哲学、管理哲学、法律哲学、历史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策论)的研究。在兰州期间,他同甘肃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的部分研究人员进行了交流。奥哈根结束兰州之行后,又到西安、武汉、北京进行学术访问。在京期间,他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理论及语言哲学问题作了学术讲演。

    [查看详细]

    09.10

    ▲9月10~25日 加拿大布劳克大学哲学系主任麦耶尔(J.R.Mavy)教授在来华探亲期间,到吉林大学哲学系做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系统论等专题学术报告。

    [查看详细]

    09.14

    ▲9月14~17日 印度哲学研究会主席、加尔各答大学教授、《印度哲学研究会学报》主编恰托帕蒂耶耶(D.B.Chattopadhyaya),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来京进行学术访问。恰托帕蒂耶耶教授是印度著名学者,曾当选印度上议院议员和内阁部长,在京期间,他拜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并在哲学研究所作了题为“历史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学术讲演。

    [查看详细]

    09.22

    ▲9月22日~10月11日 联邦德国波鸿大学教授、德意志哲学总会前任秘书长汉斯-马丁·萨斯博士(Dr.Haws-Martin Sass),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讲学。为人民大学马列所、哲学系、法律系、科学社会主义系及在京有关单位师生举行了三次学术座谈会、三次学术讲座,在会上谈及欧美哲学界概况、技术哲学、社会运动、工人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些问题,并向中国人民大学马列研究所赠送了一批国外最新哲学专著。

    [查看详细]

    09.24

    ▲9月24日~10月18日 北京大学哲学系邀请了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卡伦·格罗伊教授(Prob.Dr.Karen Gloy)来华作短期学术访问。她向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先后作了5次学术报告,讲题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批判者吗?”,“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关于主奴关系一章的评论”。格罗伊还就联邦德国当前哲学的状况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进行了座谈讨论。 格罗伊在北京期间还访问了由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月初她还应邀到湖北大学进行了学术访问。

    [查看详细]

    09.27

    ▲9月27日~10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崇温,应荷兰王国教育科学部的邀请,到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及有关学术单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考察,向国外学者们介绍了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

    [查看详细]
  • 10月

    10.07

    ▲10月7~11日 四川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远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由法国、日本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多种学科合作讨论会。会议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分别举行。其中人文科学亚洲学讨论会的讨论重点是中国道教的历史及其影响。会议代表19人,法、日方面各9人,中方1人,提交会议的论文共20余篇。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讨论道教:(1)道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学者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并有不少成果。本次会议上日本学者提交了三篇论文。(2)就道教中的科技与医学研究提交了五篇论文,涉及五行说与中国古代宇宙观,儒、道性命之学,气功与内丹术等问题。(3)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主要讨论民间神祇崇拜。(4)论道教的戒律法事。李远国作了《四川道教的历史与现状》、《四川道教石刻》的专题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和极大兴趣。

    [查看详细]

    10.07

    ▲10月7~22日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兼《哲学研究》主编邢贲思为团长的《哲学研究》代表团一行五人,应日本高野山大学的邀请赴日访问。在访问期间,代表团参观了日本有关学术、出版单位,同日本哲学界及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代表团作了有关中国社会改革与精神文明、因明学、改革与传统、妇女问题等方面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情况。

    [查看详细]

    10.09

    ▲10月9~29日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副教授罗多弼博士(Dr.Torbjorw Lodew),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瑞典皇家文学历史和文物学院协议,应邀来华访问。罗多弼是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教师,目前正在研究戴震思想,并将戴震的主要哲学著作《孟子字义疏证》译为英文。在华期间,他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蒙登进、蒙培元,历史所冒怀辛,北京大学汤一介等学者进行了交流,并到戴震的老家安徽省休宁县实地考察,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王茂教授共同研讨戴震的哲学思想。

    [查看详细]

    10.10

    ▲10月10日 随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代表团访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院士、中央哲学研究所所长布尔教授(Buhr),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倪鼎夫、陈筠泉、李惠国等进行了座谈。布尔是民主德国著名哲学家。双方通报了各自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课题,提出多方面合作的可能性,并就两个哲学研究所进行学术资料交换、人员互访及其他交流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磋商。

    [查看详细]

    10.19

    ▲10月19日 随匈牙利科学院代表团访华的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负责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特盖依·费伦茨(Tokei Ferenc),拜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惠国、陈筠泉及有关学者。费伦茨院士是匈牙利著名汉学家,曾将《公孙龙子》译为匈文出版。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机构的情况。费伦茨介绍了近年来匈牙利和东欧对卢卡奇的研究状况,并希望中匈两国学者在卢卡奇研究、东方学研究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

    [查看详细]

    10.26

    ▲10月26日 苏联妇女代表团、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亚非哲学研究室主任莫·特·斯特潘尼扬茨教授,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同哲学所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她介绍说,苏联科学院正在主持编写十卷本的《世界哲学史》,取代约夫楚克·敦尼克主编的多卷本《哲学史》,因为旧版本的内容已经比较陈旧。她希望在亚非哲学的研究中得到中国同行的帮助。

    [查看详细]
  • 11月

    11.09

    ▲11月9~10日 以任继愈教授为首的五名中国佛教学者,应邀赴日本参加在京都召开的中国佛教学术讨论会。日本方面出席会议的有著名学者中村元、道端良秀等五人以及其他20余名佛教学者。两国学者围绕中日两国佛教的特点和中日古代佛教文化交流两个中心议题分别宣读各自的论文,并进行辩论。中国方面提交的论文有:《中国佛教的特点》(任继愈);《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杜继文);《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简论》(方立天);《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楼宇烈)以及《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杨曾文)。

    [查看详细]

    11.25

    ▲11月25日~1986年1月6日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户川芳郎应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的邀请,来北京大学哲学系进行学术研究并作了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日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情况”。 在京期间,户川芳郎还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宗教所和日本所。在同哲学所研究人员座谈时,户川芳郎着重介绍了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情况。

    [查看详细]
  • 12月

    12.19

    ▲12月19~2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研究室主任巫白慧副研究员,应邀参加了在印度海德拉巴邦大学举行的印度哲学大会第60届年会。除印度本国的300余学者外,还有来自美、德、澳、孟加拉、新西兰、中国等国的代表。会上提交了160多篇论文,充分反映了印度当代哲学的趋向。

    [查看详细]

    12.30

    ▲12月30日~1986年1月8日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应邀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短期学术访问。在此期间,成中英以“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趋势”和“国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为题,向哲学系师生作了5次学术报告。

    [查看详细]
  • 1984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40条信息

    • 1月

      01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2月

      0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3月

      03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4月

      04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5月

      05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6月

      06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7月

      07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8月

      08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9月

      09.01

      ▲1984年9月~1985年7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哲学系教授韦尔(Robert Ware)应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开设“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语言哲学”,“伦理学”,“科学哲学”,“心的哲学”等课程,听课的有研究生及教师。韦尔教授向听众们介绍、分析了西方哲学界近几十年的研究以及最新理论动态。在复旦大学80年校庆之际,他作了以“分析哲学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为题的学术报告。讲学结束后,韦尔教授到北京等地进行了访问。

      [查看详细]
    • 10月

      10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11月

      11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12月

      1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